预绞丝金具截至2025年6月,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已取得显著进展,核心突破体现在以下方面:
⚡ 一、市场体系加速成型
预绞丝金具现货市场全覆盖
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全面提速,山西、广东、山东、甘肃、蒙西5个区域已转入正式运行,湖北计划在2025年6月底前、浙江在年底前转入正式运行,安徽、陕西力争2026年6月底前实现正式运行45。政策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省级全覆盖,福建、四川等16个省级市场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410。
多层次统一市场构建
建立“中长期+现货+辅助服务”协同体系,中长期交易发挥“压舱石”作用(云南2024年交易电量超2000亿千瓦时,清洁能源占比85%11),现货市场实现价格发现与供需调节功能,辅助服务市场覆盖调峰、调频等核心品种89。跨省跨区交易规模扩大,2024年交易电量达1.4万亿千瓦时,较2016年增长10倍7。
🔁 二、主体参与全面深化
新能源全面入市
2025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能源上网电价改革新政明确:存量项目沿用差价结算机制,预绞丝金具增量项目电价完全由市场竞价形成,新能源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314。绿电/绿证交易规模持续扩大,全国首次多通道跨经营区绿电交易于2025年6月达成110。
煤电转向调节支撑
煤电加速向“灵活性电源”转型,政策要求2025年完成30万千瓦以上机组灵活性改造,平均煤耗降至295克标准煤/千瓦时;西北电网调峰负荷率已降至20%,甘肃庆阳CCUS项目实现年捕集CO₂ 50万吨14。
📊 三、交易规模与主体扩容
市场化规模跃升: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从2016年1.1万亿千瓦时增至2024年6.2万亿千瓦时,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由17%提升至63%78。
主体活力激增:注册市场主体数量从2016年4.2万家增至81.6万家(截至2025年6月),独立储能、虚拟电厂等新兴主体参与现货交易79。
🛠️ 四、技术支撑与机制完善
特高压强化资源配置
哈密-重庆±800千伏特高压工程于2025年6月投产,支撑新疆超1000万千瓦新能源外送,全国“沙戈荒”基地外送能力显著提升12。
智能技术赋能交易
AI驱动交易策略优化,如国能日新“旷冥”气象模型提升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;电网数字化转型加速,国家电网部署“光明电力大模型”强化源网荷储协同25。
政策规则协同配套
出台《电力企业信息披露规定》《电力市场监管办法》等基础规则,推动全国统一市场技术标准与监管体系完善89;配电网向“有源双向”系统转型,支持分布式能源高效接入1013。
💎 小结
当前改革呈现 “市场体系全域化、主体参与多元化、技术支撑智能化” 特征:现货市场覆盖进入冲刺阶段,新能源全面入市颠覆传统定价模式,煤电加速服务化转型,特高压与AI技术支撑资源优化配置34。供应链安全与新能源消纳效率仍是持续改革的重点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