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的核心方式及运作机制,综合最新政策与实践案例整理:
⚡ 一、市场主体身份确认
注册准入
虚拟电厂需满足《电力市场注册基本规则》要求,以独立主体身份注册,聚合分布式电源、储能、可调负荷等资源,统一参与电力交易47。
分类管理
负荷型:聚合可调负荷(如空调、充电桩),以电力用户身份注册(如广东模式)8。
发电型:聚合分布式光伏/风电,按发电项目注册8。
混合型:同时聚合电源与负荷资源(如安徽铜陵试点)1。
💱 二、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核心方式
(一)电能量市场
中长期交易
现货交易
(二)辅助服务市场
调峰/调频服务
响应电网指令提供快速负荷调节,如上海浦东988台空调机组10秒内完成削峰操作2。
市场化补偿机制
(三)需求响应交易
灵活性资源调用
参与电网紧急削峰(如重庆2022年让电于民时调节15万千瓦负荷)或填谷613。
区域分级聚合
广东要求以地市为单位聚合,单交易单元调节能力≥5兆瓦8。
(四)绿电与碳交易
绿电交易
聚合分布式新能源参与绿证市场,如安徽铜陵试点"中长期+周交易"复合模式1。
碳减排收益
通过节能服务、能源数据分析获取碳交易附加收益19。
🌐 三、典型区域实践
地区 | 核心机制 | 创新点 |
---|
广东 | 负荷型/发电型分类注册,全电量参与现货报价8 | 建立节点聚合交易单元(≥1MW) |
上海 | 空调秒级精准调控,松江目标2025年形成10万千瓦调节能力2 | 楼宇多联机水温/风速远程指令分解 |
河南 | 辅助服务市场开放接入,贯通调度与营销数据链3 | 用户基线负荷动态计算 |
山东 | 现货市场报量报价,中长期偏差考核参照新能源规则11 | 负荷需求上下限动态申报 |
⚠️ 四、关键挑战
收益瓶颈
当前多地项目收入水平低,依赖政策补贴(如调峰补偿),市场化收益机制尚未成熟1013。
标准缺失
跨省交易规则差异大,资源聚合尺度与接口标准未统一610。
技术门槛
需支撑秒级响应(如上海案例)和复杂策略优化算法25。
注:以上机制基于2025年最新政策文件(如国家能源局《指导意见》69)及18省市实践11。